家庭性教育知多少?
父母在孩子的性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孩子的性教育,父母肩负着重要责任,是家庭性教育的主力军。然而,现实生活中,父母也遇到了种种挑战和误区。例如:有的父母对于性教育内容没有足够的知识,不知道如何着手;有的父母存在顾虑,害怕讲多,讲早;有的父母以为孩子会在一定年龄“无师自通”。
家庭性教育
家庭性教育什么年龄段开展最好?
父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见到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年龄越早越好,父母与孩子之间关于性的讨论,也可以是一个贯穿终身的话题。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是孩子2岁到青春期结束,这是因为:
大脑发育水平
大脑发育的高峰期是在2~3岁和14~15岁。借助孩子认知能力快速提升的时期,传递给孩子全面、科学的性知识,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也有助于巩固性教育的效果。
性兴趣发展
在0~2岁时,孩子就早早开始产生对身体的兴趣,首先就是探索自己身体的奥秘,他们会对自己的生殖器官感到好奇,触摸自己的生殖器官。而这一时期,孩子还不具备自己理解的能力,需要父母耐心和智慧的引导。
性别认知发展
从1岁半至2岁,孩子逐渐会使用象征性的概念。例如,会通过衣服、发型、玩具来象征性别,以此作为判断性别的依据,长头发的就是女孩,男孩子则是短头发。在这个时期开始传递一些信息给孩子,避免标签化的单一认知(如穿裙子的都是女孩),有利于破除社会性别刻板印象。
青春期的快速变化
青春期是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生理、内分泌及心理、行为的快速变化阶段。男孩和女孩的生殖器官机能迅速成熟,男性遗精、女性月经来潮,同时出现“第二性征”。青春期孩子总是渴望成熟又留恋童年,拒绝说教又渴望帮助。这样的矛盾心理和情绪特点特别需要父母的引导,尤其是在交友恋爱、卫生保健、情绪调节等诸多方面。
家庭性教育可以教哪些内容?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更具针对性和更符合孩子发展特点的家庭性教育内容。
0~6岁家庭性教育
0~6岁孩子的发展特点
身高体重不断增加。
2~3岁,是大脑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胎儿期)。
动作技能不断提高。
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产生好奇,并开始探索。
好奇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
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情绪能力得到重大发展。
逐渐有了自己的玩伴。
0~6岁家庭性教育内容
帮助孩子识别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尤其是生殖器官的名称和作用,可以利用绘本和图片,建议父母告诉孩子生殖器官的正确名称。
帮助孩子保护自己的生殖器官和隐私部位(如背心和内裤遮盖的地方),不能随便让人碰触,医生检查身体时需要爸爸妈妈的陪护,不能往身体的开口里插东西,不能用脏手触摸身体,保持身体的清洁。
帮助孩子了解男孩女孩的不同在于生殖器官的差别。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帮助孩子知道生命孕育的过程和妈妈生产的方式。
帮助孩子学会及时向信任的成年人求助。
告诉孩子触摸身体的生殖器官要在私密场合(自己的房间等)。
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例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衣服。
6~12岁家庭性教育
6~12岁孩子的发展特点
身体生长发育加快,10岁后,体格发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大脑发育在机能上进一步成熟,大脑的抑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加强。
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进入高峰期,注意力稳定性和意志力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创造性的想象力显著发展,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大提高。
低龄段孩子只能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进行直观感知和描述,高龄段孩子能对道德概念进行精确和本质的理解。
理解复杂情绪的能力提高。
同伴关系进一步发展。
6~12岁家庭性教育内容
可以告诉孩子父母相爱的故事,帮助孩子理解家庭的概念,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与义务。
教育孩子尊重同伴,建立自己的友谊,应对同伴的消极影响。
锻炼孩子表达的能力,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帮助孩子选择正确、科学的性教育信息来源,和孩子一起阅读有关性教育读物。
告诉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并为之努力。
举例告诉孩子防止性侵害的方法(可以求助的资源和可以保护自己的方法)。
帮助孩子应对月经和遗精等生理变化。
成为可以和孩子讨论有关性的话题的可信赖的人。
告诉孩子艾滋病病毒可能传播的途径。
向孩子传递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权获得关爱、尊重、关心和帮助的价值观。
通过一言一行,向孩子传递平等、尊重和包容等的价值理念。
帮助孩子了解社会性别的概念(如男女所扮演的社会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
12~18岁家庭性教育
12~18岁孩子的发展特点
青春期是大脑可塑性发展的最后一个关键期,外界影响对于大脑发育有重要作用。
第二性征发育,产生生理变化,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
复杂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但部分认知能力依然在发展中(如:计划时间、延迟满足)。
记忆相关脑区的发展成熟,使孩子的大脑加工效率进一步提高,可以在短时间内记忆更多的知识。
情绪容易波动,敏感性增加,冲动性增强,起伏大。
“爱情”的种子慢慢萌芽,对浪漫关系产生需求。
同伴交往的愿望增强,能够对他人意图做出正确快速的判断。
参与冒险性行为的可能性增加。
12~18岁家庭性教育内容
给予孩子鼓励,帮助孩子自信地与人交流,有效使用协商和拒绝技能。
能够和孩子讨论大众和社交媒体中的与性有关的内容(如,如何看待影视作品中的性行为)。
告诉孩子怀孕的各种迹象,胎儿的发育变化等内容。
告诉孩子人工流产的信息和与孩子分享有效避孕的方法,包括如何使用安全套和避孕药。
向孩子传递对于建立亲密关系的建议和经验,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帮助孩子学习不受性伤害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能够让孩子理解羞辱、歧视和欺凌是有害的。
帮助孩子掌握在遭遇校园欺凌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具体策略。
帮助孩子对自身形象有积极且正确的认知,并探讨其中社会文化对个人理想形象的影响。
帮助孩子认识可以降低感染或传播艾滋病病毒等其他性传播感染风险的有效方法。
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对于孩子的支持。
(家庭性教育内容并不仅限于这些信息,每位父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发挥。)
家庭性教育的原则有哪些?
不回避孩子的问题,有问必答,不期望孩子“自学成才”
当孩子的问题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时,如果父母采用回避的态度,则会传递给孩子“这个话题是不能讨论的”“这个问题是带有羞耻感”的态度,这样的做法并不会解决孩子的问题,也不会消除孩子的好奇,而是迫使孩子通过其他渠道去解答疑惑,而孩子最有可能接触到的网络资源很可能有错误的信息。因而,对孩子关于性的“敏感”问题,父母不要“说谎”,不要“模糊处理”或“转移视线”,也不要期待孩子“无师自通”。有问必答,和孩子一起探索答案,才是正确的做法。
尊重孩子
尊重是沟通与交流的基础,没有理解与信任,孩子不可能向父母敞开心扉,沟通也就无从谈起。以下是父母需要具备的态度:
(1)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
(2)尊重孩子的性权利。
(3)尊重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
(4)尊重孩子的想法、意愿和隐私。
家庭交流的方法——倾听、理解、经常交流、保持幽默,不要说教
与孩子交谈时,父母应该集中精力并表现出兴趣,可以以拉家常的方式展开,而不是仅仅对他们指导,对孩子的观点和感情表示理解,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
父母也需要经常与孩子进行交谈,及早地、不失时机地在家庭里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并且让孩子知道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乐意与孩子交流。而考虑到与性有关话题的特殊性,有时保持幽默会起到良好的效果,让“性”成为家庭讨论的一部分。
切记不要说教,尤其是孩子处在叛逆期时,要与子女进行平等的交流(即,不强加意志,不进行评判),了解孩子对性和性关系是如何想的,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并且,当父母本身的情绪不好时,需要在交流前冷静一下,如果有时很难开口,就先写张纸条,和孩子进行互动。
言行一致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们经常对父母嘴上一套而实际又是另一套的做法感到困惑。父母则需要在性及性关系上的问题做出榜样,如:平等待人、有责任心、尊重伴侣和异性、尽到家庭责任和能够积极回应孩子的性问题等,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行为将是最有说服力的支持。而如果自身言行不一,那么父母所倡导的信念对孩子来说则是无足轻重的。
培养孩子的决策力
父母应当从小培养孩子做决定的能力,让孩子学习如何对自己负责,培养责任感。第一步就是需要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去了解不同选择的结果是否可以承担。其中,父母可以给予孩子试错的机会。等到孩子逐渐长大,才会锻炼出保护自己的能力。当孩子遇到与性有关的问题时,例如,什么时间发生第一次性交行为,和谁建立亲密关系,可以做到对自己对他人负责,避免非意愿怀孕、性传播感染等的伤害。
父母在开展家庭性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在一些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和孩子展开积极的交流,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性知识,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拥有令人愉悦的同伴关系,并树立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成为一个具有平等、尊重、包容、助人和乐观等积极品质的孩子,快乐成长。
作者:芦鸣祺 刘文利
编辑:刘文利 芦鸣祺
参考文献:
Williamsgroup, 2003: Please credit Protecting You/Protecting Me (PY/PM)
陈庆华.家庭性教育[J]. 中国性科学,2002,(03):16-17.
聂勇军.戈尔顿的“家庭性教育法”[N]. 中国人口报,2000-11-10(003).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 An evidence-informed approach. Revised edition. Paris France:UNESCO,2018.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